市社副調研員、供銷集團黨委書記王玉樂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宣講
發布日期:2020-12-02 15:47 點擊: 次12月1日上午,市社副調研員、供銷集團黨委書記王玉樂結合自身理論積累和實踐思考,與集團干部職工座談交流,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心得
——王玉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深入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的重要政治任務。
經濟視野·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經濟邏輯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抉擇,是新階段中國發展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內生產物,與新常態理論、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理論一脈相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國內大循環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國內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為載體,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補充和支持,以國民經濟循環順暢、國內分工不斷深化、國家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為內生動力的經濟循環體系;國際大循環是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基礎,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為依托,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為主要表現形式,各經濟體基于比較優勢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經濟循環體系。
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對外開放,也不意味著要擠壓或放棄國際大循環,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分工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經濟史表明,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任何經濟大國的成長都需經歷由弱到強、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的必然調整,大國經濟崛起最為關鍵的標志就是構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彈性韌性、以內為主、控制世界經濟關鍵環節的經濟體系。我國從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轉向強調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僅符合大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還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局之際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黨史視角·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治國理政重要方式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貫穿了新中國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的整個過程。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年來的全部奮斗,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五年規劃(計劃)通過設定奮斗目標,有效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動員全黨上下、社會各方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奮斗,具有“舉旗定向”功能,起著“天氣預報”的作用。從黨史看,五年規劃(計劃)的覆蓋內容,從過去只涉及經濟的一元,到兼顧經濟與社會的二元,再到今天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許多內容的多元;五年規劃(計劃)的名稱叫法,1981年開始的“六五”,由“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社會發展首次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將“計劃”改為“規劃”,反映了我們黨主動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推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逐步從“計劃指令性”向“戰略指導性”轉變。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立足基本國情,緊緊抓住主要矛盾,深刻把握發展規律,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督ㄗh》著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規劃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些目標規劃和科學部署,很好地處理了繼承和創新、政府和市場、開放和自主、發展和安全、戰略和戰術的關系,既做到高瞻遠矚,又能夠務實管用,對于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必將產生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和實踐動員力。
國際視點·從開放理念看重要戰略機遇期
《建議》中“開放”一詞被提及23次,并作為新發展理念再次重申,不僅出現于“十三五”時期的歷史成就部分,也貫穿于“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是中國開放決心的又一次集中宣示。如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和國內環境都發生新的變化。在國際層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不斷肆虐,加劇了國際形勢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也使得全球治理體系的缺陷和不足集中凸顯。在國內層面,疫情之后,我國經濟迅速恢復,社會大局穩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等優勢進一步顯現,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改革和發展工作任重而道遠。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長期趨勢,合作共贏是人類社會發展正途。把中國自身發展和世界的進步結合起來,依托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推動國際經濟合作,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和更可持續。同時,主動求變也是尋求群己之變,相互協調合作,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只有堅持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才能推動世界秩序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縱觀二戰后世界各國,一些國家也采用編制發展規劃的辦法推動發展,但大都沒有堅持下來。中國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把階段性規劃與國家發展中長期遠景目標結合起來,從根本上避免了西方國家因政黨輪替而頻繁出現的“短視政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制度優勢。